百草枯 > 穿越小说 > 龙之海上帝国 > 第367章 南征北战(32)企图(中)
    台风连续三天袭击了**海峡,掀起的惊涛骇浪使得海面上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停止了。
    人力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在这个风帆战舰时代,这是航海者深信不疑的真理。信鸽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在这样的狂风肆孽的天气,中华公司澳门情报部门放出的小小鸽子没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尹峰接到通讯舰海胆号从澳门带来的情报时,台风已经过去了。
    尹峰手下两大情报部门头目中,军情部总管曾瑞亲身涉险去了东北,而为了搞清楚大明朝廷练新军的情况,负责国内情报的公司商情部总管林晓亲自去了江南。海胆号送来的有关官府在澳门购买西洋大炮的情报,使得尹峰立刻将其与南京徐光启、熊廷弼等人开始练新军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尹峰立刻写了份信,让通晓多国文字的李丽华翻译成荷兰文,派海胆号立刻送往澳门:他明确命令李锦继续与澳门葡萄牙人谈判,同时与余安福一齐搞清楚官府购买大炮的详细情况。
    他回忆了一下,在原先的历史时空中,主张购买西洋大炮的就是徐光启,为的是对抗东北后金八旗兵。而此次明朝官府买大炮的行动,也极有可能是徐光启主持的。
    对于火器技术在明朝官府控制区内的展和普及,尹峰其实并没打算加以限制。中华军的技术水准相对周边各国已经强得太多,甚至相对欧洲列强,其火器技术水平至少也已经出几十年。对于同样是中国人的明朝官府引进先进火器技术,他是乐观其成的;问题是他现在代表着中华公司以及**、吕宋、南洋等新兴海上势力,在这个武装海商集团的骨干成员心中,最终的目标是战胜明朝取而代之。尹峰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毫无牵挂的穿越者,而是被其身后一大帮新兴海商、在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的中华军军官团拥戴的海上霸主,因此,明朝在军事上的任何一点革新的企图,他都必须深入了解,并且加以控制。
    实际上,他并不相信徐光启练新军会有什么大的成效,原先时空中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孙元化的火器部队最后不是因为武器技术落后而战败,而是因为缺粮饷和遭到文官的侮辱,导致一场兵变,从而轻易瓦解了徐光启十多年练新军的努力。最后,徐光启花了多年心血培养出的火器部队的主力,全都投靠到了后金这一边,成了汉八旗的“乌真哈”(重火器)部队。总体上,这场火器军事革新之所以夭折,是因为明朝的文化传统和自身**制度问题。
    不过,既然徐光启这一次练新军是为了对付中华军,尹峰作为中华军总统领,**、琉球、吕宋、南洋的统治者靖海王,必须得搞清楚这一支新军的情况。所以,在得到澳门的情报后,尹峰紧接着又把刚从南洋调回来的麦小六派往江南,配合林晓打探徐光启新军的情况。
    麦小六在南洋忙了十年,现在南洋大局已定,终于能够返回**了。他因特等功而被奖励了五万两银子,成为了公司股东,而且还被升为上校,担任军情部副总管。
    他在南洋娶了爪哇华商林家的女儿为妻,也跟着他随着尹峰一齐返回了**。尹峰为他置办了一所大宅,让他休息了几个月,结果他差一点闲出病来,终于尹峰给他来了出去江南的命令。麦小六兴冲冲地出了**港城,来到了中华军水军总基地:原名为魍港,现在叫**军港。
    由于中华公司能够制造巨型战列舰的船厂只有**军港和吕宋岛的甲米地,因此南洋战争结束后,三大舰队的很多大型战舰都来到军港进行维护。绝大部分维修任务都由座落在**港北的**军港船厂承担。这个船厂规模很大,已经伸延到了**港北岸。这儿有可供造船、维修之用的干坞,有放置在敞棚中用以进行干燥的成堆木材,有自**山区砍伐下来的、用河水飘送来的可用于船桅及帆析的大圆木,它们都贮积在池塘中。还有锯木厂、铁工场、制帆棚以及长达一里的制绳索的走道。同时,还有一处小型的青铜炮铸造厂。
    在军港周围,工人们每日不停地在机械上用手摇制各种规格的绳缆。这儿还有来自福建、浙江、广东沿海的船匠们,包括了各类熟练的航海技工,他们许多人对舰船的一切了如指掌。负责这个船厂一切事宜的是水军总管麦大海,技术总管是泉州老船匠林老大、副技术总管是一名荷兰籍的工程师。在军港以北,开设有海员技术学校和中华军校水军分校,大批年轻的学生在这里上课,经常就在船厂内实习帮工。
    在这暂时的和平时期,新舰的建造工作退居次要位置,一支支技术人员的队伍都在为飞字号、远字号战列舰服务。他们的人数可能达1ooo以上,每艘战舰都有自己的木匠、缆工和制帆人员。每名水手都懂得怎样接绳、拼板以及给漏水处捻缝。一艘艘锚泊中的战舰上,蚂蚁般攀附着的黑压压人群在不断上上下下,在舰上的吊架下换上新桅杆。一伙伙人攀附而上,在桅上重新安好索具。还有无数的人在吊装新的拉式舰炮,拆装旧式大炮。一些少年也在忙碌的人群中,十几人一群由师父带领着,正在现场教学。人群中不时闪过几个高鼻隆目、金碧眼的西洋人,他们和周围的中国人工匠非常和谐地谈着话,一齐干活。
    岸上的制绳走道内,机械咕嘟作响,用黄牛拉的绞盘拧制成几里长的绳索。在制帆工棚里,甚至有很多平埔族土著妇女很有耐心地盘腿而坐,用棕绳和针缝帆布。声音最大的莫过于木匠、捻缝工、铁匠的敲击声。
    疍民子弟麦小六对于这种船厂的忙碌景象,即熟悉又陌生:他自小也学过造船技艺,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大规模的船厂。
    麦小六在军情部一名小军官的带领下,穿过忙碌的工厂区,来到了码头船坞区。小军官也是海南疍民子弟,指着一艘刚刚新鲜出炉的飞剪船用海南土话说道:“就是这一艘船了,大王已经把它命名为海风号,今天刚刚完成了最后的检测,今晚麦大哥您就可以坐着它出海了。”
    麦小六点点头,兴奋地说:“好极了!我还没做过这种通讯舰呢!听说这是大海上跑得最快的船啊!”
    小军官哈哈一笑:“那是当然,这是船主、哦,大王亲自设计制造的船,用得是最好的料,这十年里也就造了五艘而已,这就是第五艘。您这是去哪里?”
    麦小六那张在南洋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嬉笑之意:“小家伙,这是你不该问的事,忘了军情部的规矩了吗?”
    小军官脸一红,立正敬礼:“您的水手都已经在船上了,我的任务已经完成,祝麦大哥一路顺风!”
    ……
    天气已经接近秋天,中华公司的江南控制区内兴起了一股流民潮:大批控制区外的大明子民拉家带口地逃往中华公司控制区。
    原因不外乎明朝官府重新开始在江南征税,以及回乡的官绅地主对佃户的报复,明军的纪律败坏等等。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官府征收重税的事:中华军占领江南大部的时期,宣布过三年免征;和谈之后,中华军让出了一半的占领区,而官府却不顾民情汹汹,宣布要在当地百姓中间补征上一年中华军占领期间未收的税额。各种贪官污吏又开始横行乡里,地主乡绅由于战争少收了一年的租子,如今也变本加厉地征收。
    大明朝的一般赋税承担者鲜有能力以大块银锭缴纳赋税,百姓赋税缴纳时的银子绝大多数为散碎之银。众所周知,作为货币的白银存在成色、纹潮、碎整、低好之分,这给赋税征银带来很多不便。明代中期以后,赋税征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制度性的征收程序,这套程序大致包括秤兑、收柜、辨色、倾煎和装鞘等,而在每道环节上都会产生贪污、克扣等负面问题。
    而中华公司刚开始推行的中华银元是制式货币,就不会有以上的问题产生。但是,大明朝官府却不允许百姓以中华银元来缴税,一定要融化成银块才行,这样导致了江南民怨沸腾:虽然大部分江南百姓不一定会因为缴纳两倍于往年的赋税就活不下去,但是官府这样明目张胆的掠夺行为,和中华公司控制区内税负轻微、**公平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没有什么**投票的概念,不过,如今江南民众非常明确地用脚来投票了:他们纷纷逃到了中华军控制区,为了追求一种不受官府抢夺的生活。
    林晓、麦小六来到江南时,江南政务总管徐鸿基、军务总管陈衷纪等人就是在忙着收容各地难民。
    曾山在江南临时镇守府任职时,组织人力开挖水利工程,扶植工商,使得江南民众对中华公司的好感倍增。徐鸿基接任时也沿袭了曾山的政策,一边和官府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一边忙着开设钱庄推行中华银元,开办了不少丝织作坊,吸收了大批各地弃地逃亡的难民。
    徐光启只负责谈判招抚和练新军事宜,对于本地地方政务没有管辖权,只能看着江南人民不断地投奔到“海寇”这一方去。他接连了几份奏章去北京,要求暂停一年征税,要求整肃江南官吏,等等等,大多如同泥牛入海没有反应。
    不过,他要求去澳门购买西洋大炮的企图,到是有了反应。
    就在林晓、麦小六来到江南的四个月前,户科给事中姚宗文给押送来一大笔银子,说是朝廷用于练新军的专款,而且内阁辅方从哲也说服了万历皇帝,同意了他购买西式大炮的建议。
    不过,姚宗文传达了方从哲的指示:新军必须在浙江练,而且练成后先用于驱逐占据了浙江舟山的海寇。
    徐光启喜出望外之际,也感到奇怪。在应天府府衙,徐光启犹豫了片刻,还是向姚宗文询问道:“朝廷当下正是辽东用兵之时,军饷处处吃紧。我这练新军的饷银,难道是皇上内帑中所出?”
    姚宗文嘻嘻一笑:“这个徐大人就不用费心了,第一笔5o万两银子的军饷,直接到南京经略熊廷弼处,归你们两人调用。两月之后还有另一笔款项,是用于购买澳门佛郎机**炮的。这购买大炮的事,还得请大人身边的西洋教友帮忙……”
    徐光启是个喜欢较真的人,因此在官场上总是不能达,他依旧不依不饶地问:“中华海寇占据江南,乃是江南的腹心之害,为何练兵却要去浙江练?况且浙江海寇占据舟山,那是得靠水师才能收复的……”
    姚宗文有点不耐烦,不过徐光启官阶比他高、还是钦差大臣,他只好应付一下:“徐大人,这是朝廷的意思,下官也不晓得端倪。”
    徐光启暗地里叹口气,点点头道:“好吧,这些天我就写一份练兵条陈,麻烦姚大人转交朝廷。我一定尽快去浙江练兵,不过,我离开这里以后,南京的和谈事宜该怎么办?”
    姚宗文笑了笑:“徐大人,方相国的意思是……就一个字:拖!”
    徐光启无可奈何地笑了:“我看,对面那些海寇的意思也是这样的:拖!”
    ……
    林晓和麦小六到达镇江港的时间,仅仅相隔了三天。早来三天的林晓动用了他在江南的所有关系,仅仅打听到了徐光启去了浙江的消息。他一问徐鸿基,徐鸿基告诉他:“原先我与徐大人每月要会面两三次的,最近一个月我忙着收容难民的事,……嗯,已经是整整一个月没有和徐光启谈判了。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什么?去了浙江?”
    麦小六带来了官府在澳门购买大炮的消息,林晓立刻反应过来:“这大炮一定是为了徐光启的新军而买的!”
    麦小六点头道:“是啊,船主大王也是这么说。他要求我们迅搞清楚徐光启的新军已经练得怎么样了,在哪里练兵的,规模如何,买大炮可是要不少钱的,我们也得搞清楚徐光启练新军的军饷是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