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 > 穿越小说 > 艳说韩非 > 第三十三章 历史的重复
    蒲阪,站在岸边高处,看着滚滚东去的黄河,韩非的心绪中有一种莫名的激荡。时下的黄河(古称河水),不是两千年后的那条地上河,河水中也没有夹杂着滚滚泥沙,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还只是开始阶段,黄河两岸不乏青山处处。
    这就是黄河,这就是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这就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劫难,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任何一个炎黄子孙,在面对黄河奔涌东去的浪涛时,都不可抑制的感到一种自豪和激动。
    黄昏的暮色中,韩非的影子被拉的好长好上,此时此刻,韩非才感觉到一种孤独,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远远的看着背着手站在岸边的韩非,信陵君内心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疲惫。事情的发展正如韩非所料,河水的上涨导致联军难以快速渡河。所幸韩非早早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各军出发前准备了足够的绳索,就地征集大量的罂瓴,砍伐了大量的木材,扎成了一种形状怪异的木排,大军得快速渡过河水。
    八十万大军,只用了两天就完全过河,即使是在河水正常的时节,也是难以想象的。信陵君内心的嫉妒,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恐惧,如果有一天自己去了,拥有韩非的韩国,还是那个谁都可以欺负的临国么?等待魏国的将是什么命运?
    这些想法在信陵君的脑海里也只是一闪而过,想到韩非初见自己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和景仰,信陵君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想到这些,信陵君的脚下不由的移动,朝韩非的身后走来。对于信陵君的来到,韩非察觉到后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继续凝视着面前奔流的黄河。
    “非公子,在想什么?”二人并排而站,暮色中的河水反射着金光,将二人沐浴在火红的田天地中,朱亥和季子曾也只是远远的站着,没敢上前。
    “大河奔流,泥沙俱下。那看这奔腾的河水,向着大海一往无前,任何想阻挡的人,都会被无情的淹没。”韩非连看都没看信陵君一眼,几乎是在自说自话。
    也就是在看见黄河的一瞬间,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一直往前没有回头时,韩非总算是明白了许多。命运既然给自己安排了这么一个角色,就应该坦然而对,向命运去争取历史中更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一味被动的等待。更重要的是,既然已经来了,就无法回头,只能像这奔流的大河一般,不断向前,去追寻历史赋予自己的辉煌。
    说完这些,韩非伏身在地上拾起一段枯枝,奋力丢如河中,只见枯枝落在河中,河水卷起一道旋涡,将枯枝淹没。
    做完这一切,韩非走了,朝渡口而去,那里最后一批韩军已经开始登船,在这段宽阔的河面上,各国军队都在使用渡船和木罂瓴渡过最后一批人马。
    韩非走了,留下信陵君一个人站在那,目光呆滞的看着滚滚河水,想着韩非刚才话里的意思。是想表达什么?是志向?是气势?还是警告?
    暮色中的信陵君再无以往的气势,似乎一下苍老了许多。
    “也许,我是真的老了。”自言自语的信陵君缓缓的转过身来,以往挺拔的身躯显出几分佝偻,步履艰难的朝等着自己的部下走去,夕阳中的信陵君,脚步略显蹒跚。
    联军成功渡河,脚下顿然一马平川,函谷之险已经被远远的抛在身后,以赵军骑兵为箭头,各国军队齐头并进,后方空虚的关中,再无能阻挡联军步伐的秦军。
    联军进展顺利,势如破竹,但韩非中传来的战报中却感觉到一丝隐隐的担忧。沿途诸城,秦军虽寡不敌众,在联军面前几乎是螳臂当车,可就是这样的兵力对比下,各城的秦军还是进行了最坚决的抵抗,个别城市抵抗之剧烈,出乎了韩非的预料。越靠近咸阳,遭遇到的抵抗越顽强,每每秦军皆战至最后一人,少有降者。这也许是因为,联军进入关中,威胁到秦之根本,这才遭致秦军如此顽强的抵抗吧。秦军的顽强似乎在向联军展示一种气势,一种不可征服的气势。这气势让韩非联想到在三秦大地上绵延了数千年的秦腔,悠长而坚韧,挺拔且阳刚。
    咸阳城内,突然出现的联军,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赢正身穿朝服,端坐于上,俯瞰着下面的文臣武将们。军蒙骜的故去,以正宗血统自居的秦国军方势力,似乎看见了抬头的机会。赢正力排众意,顶住了吕不韦为首集团的巨大压力,提拔了昌平君、昌文君二人,但此二人根基太浅,对吕不韦独揽朝权的局面只能起到微小的牵制作用,至于内廷的李斯,现在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二十岁的赢正已经长的身材高大且壮硕,目光炯炯,对于朝政也一再的借着军方与吕不韦的争斗频频做出决定。骨子里充满着对权利的渴望,充满着对天下一统的壮志,这样一个赢正,如何甘心受制于人?
    联军势如破竹,逼近咸阳,何人可为将率军破敌?这个敏感的问题摆在了大臣们的面前,也摆在了野心勃勃,气吞天下的赢正面前。
    对军方和赢正来说,实在不愿意看见吕不韦获得这次领兵的机会,权倾朝野的吕不韦,现在说是赢正的眼中钉肉中刺都不过分。
    可是联军出现的时机,对赢正和军方来说,都是一个尴尬的时间。大将军蒙敖这个中性人物去世不久,时下军方的代表人物王剪威望不组,军方实在找不出一个能无论在声望和能力上能与吕不韦抗衡的人物。
    “大王,臣愿意领军破敌,为我王分忧。”吕不韦在众人沉默的时候,挺着胸膛站了出来,这个机会对于在军中人脉不足的吕不韦来说,太重要了,他不可能放过。
    赢正笑的其实比哭还难看,目光在其他臣子面前扫了一圈,无人敢上前请缨,毕竟这次战斗对于秦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即使是王煎和昌平君兄弟俩,在赢正的目光扫过时,都羞愧的低下脑袋,这是一种出于无奈的羞愧。
    “如此,辛苦相父了。”赢正语气中的无奈,令在场的所有秦军将领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似乎在预示着一点什么。
    此时的吕不韦哪注意到这些,正所谓踌躇满志,欲率秦无敌之师,建不世之功业,推行自己倡导的“义兵”精神,去抗衡秦自商鞅以来军兵以斩首数为功的精神。
    满腹不快的赢正宣布退朝,名正言顺的吕不韦召集众将商议破敌之策。此时的秦军将领中,虽无绝对的领军人物,但却是人才济济。王翦、李信、桓龉无一不是日后彪炳与青史的人物,吕不韦有了这些手下,说是如虎添翼一点都不过分。
    历史又一次出现惊人的重合,蕞城就在眼前,过了蕞城就是咸阳。号称八十万的联军,在渡河之后,韩非看清楚了一个现实,联军孤军深入,粮草问题摆在面前,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要派出三分之二的部队四处抢粮,真正能用于战场作战的,韩军不过三万,赵军最强,五万之众,魏军次之,勉强也能算五万只众。齐燕两国,渡河之后便开始磨蹭,以粮草不济为借口,拖后于其他军队之后五十里,其用心傻瓜都是知道的。至于楚军号称能战着十万,但这是韩非最担心的一个环节,历史上被庞援拉来充门面的春申君没有出现,似乎不应该出现楚军得了情报连夜跑路的事情。
    作为箭头的赵军首领,在秦军有准备的情况下,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等待韩、魏、楚、燕各军的到来。至于齐军,居然传来消息,说主将田七屁股生疮,赖在了联军后方八十里处,死都不肯继续往前一步。六国联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五国联军,这与历史惊人的相似。
    汇集后的联军,在信陵君的主持下,做了简单的分工,经过一夜的准备,次日,对蕞城发起了第一进攻。准备会议上的信陵君,似乎显得有些疲惫,没有了以往的意气风发,这让韩非觉得很不舒服。
    齐军的表现,体现了各国之间只想着保存实力的想法,咸阳就在前方,胜利即将到手的时候,各国都想多保存点实力,好到分赃的时候腰杆子硬一点。
    相反,蕞城最为咸阳的最后一道防线,秦军再无退路,一味死战,联军各方,却是各自为战,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严重,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所有这一切,韩非之前并没有料到,一路顺风的联军,在坚城之下时,危机已经悄然出现。
    拂晓,战鼓隆隆,各国军队举着盾牌,抗着云梯,排着整齐的方队,朝蕞城之下而来,韩非来到这个时代,亲眼见证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战斗,即将拉开序幕。
    韩非更没料到的是,似乎已经改变的历史,却又一次回到了原来的轨迹。蕞城之下,韩非终于亲眼见识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三万秦军,面对数十倍于己的联军,表现出了最顽强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