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 > 穿越小说 > 汉乡 > 第一四四章公孙弘的奇妙之旅(5)
    第一四四章公孙弘的奇妙之旅(5)
    云琅冷眼旁观……
    公孙弘如同猴子一般在工坊里前后乱窜,并且专心于工艺流程,他如何会看不见。
    大秦的匠作工艺妙到毫巅,其中以治器之能冠绝天下,虽说经历了战乱之后已经失传。
    毕竟,大汉统一这片国土的时间还不到百年,关于大秦治器的传说依旧在工匠中心口相传,博学如公孙弘这样的人如何会不知道呢?
    “老夫观马车作坊治器,如同流水般顺畅,比之大汉匠作高出一筹不止,这是何故?也是你西北理工之秘传?”
    公孙弘笑吟吟的看着云琅问道,这一刻他不想错过云琅脸上的任何一个表情。
    云琅摇头道:“这可不是我西北理工的法子,这种治器工艺名曰——流水法。
    意思是说,一个人负责一道工艺,互不干扰,上一道工艺完成之后再交给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匠人,直至马车整体完成。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再依靠高明工匠来完成整部车子,只需要一些精通自己那一道工艺的人通力合作来完成一辆马车。
    高明的匠人很难得,只精通一道工艺的匠人却很容易培养出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单个的工匠离开了,或者故去了,并不影响整部车子的完成。
    这样的法子,其实最早是用在军械制作上的,前秦商君想出来的法子,我西北理工可不敢夺人之美。”
    “商君?你说商鞅?”公孙弘明显有些失望。
    云琅笑道:“其核心要点不过是《秦律,十八种》中《工律》记载的第一句话——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做到这些,大汉工匠也能做到大秦工匠曾经做过的事情。”
    公孙弘皱眉道:“秦法?”
    云琅叹息一声道:“这世间万物看似岿然不动,实则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好东西,后人就有责任在批判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摈弃坏的,留下好的,才是治世之道,如果对前人的功绩一言蔽之,我们谈何前进?
    我相信,我大汉有海纳百川之心胸,不至于偏执到否定前秦所有的好东西。”
    公孙弘只是笑笑,指着前面的另外一座工坊道:“那里是制作什么的?看起来很宏大啊。”
    云琅心中暗叹一声,看来大汉官吏对大秦的一且都持否定态度,公孙弘已经算是比较开明的人了,连他都不能理解他的话,这让云琅对始皇陵的担忧又加重了一层。
    “那里是造船工坊。”
    公孙弘大惊:“造船?你云氏可以造船?”
    云琅笑道:“这里的船不是少府想象的那种船,而是在制作一种平底阔船。
    主要是用在渭水上的,您也看见了,随着上林苑的产出日渐丰富,向外运输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上林苑是产地,而阳陵邑,长安城就是销售地,如果仅仅依靠马车,不但费力还费时。
    如果在上林苑渭水边上修建几座码头,上林苑的货物只需顺流而下,一日夜就能抵达长安,且不靡费人力,畜力,一艘船可以装载十余马车的货物,如此一来,上林苑卖到阳陵邑,长安的货物就没有那么昂贵了。
    货物便宜了,购买货物的百姓就多了,反过来,上林苑就能生产出更多的货物。
    上林苑能这样做,凡是渭水边上的州县其实也能这样做,一旦航道开通,渭水两边的州县很快就能富裕起来。
    毕竟,全大汉的富户,都在长安三辅!”
    公孙弘笑道:“云公此言差矣,渭水并非大河,夏秋之日水量充沛自然可以行舟,冬春枯水之时,很多地方只有五尺深,更有一些浅滩,连稚子都在水中嬉戏,如何行的了大船?”
    云琅低头看着脚,对大汉的聪明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或许是黄老之术治理国家治理的时间长了,所有的官吏都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不错的治国良策。
    公孙弘明明已经提出来了问题,却不知道去解决。
    流水的水平面是一定的,除了筑坝之外没有别的提高水平面的办法。
    可是,可以向下挖掘疏浚浅水河道,约束河堤,自然就能把浅水区变成适合行船的深水区,更何况,平底阔船最大的好处就是吃水浅。
    公孙弘见云琅不说话,有些尴尬的道:“云公这里还是有解决的办法是也不是?
    否则你也不会动手修造舟船了。”
    大汉的官吏们的本事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察言观色,他们可用通过自己的一些神奇的判断,来确定一件事能做不能做。
    公孙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只有一个想法,剩下的就要靠不断地试验了,云氏之所以制造这艘船,就是为了验证我的想法。
    成了,自然对云氏有百利而无一害,不成,区区一艘船,云氏还负担得起。
    少府,请这边走,云氏最重要的产业并非是什么铸钱,造车,造船,而是丝绸与家禽,家畜饲养。”
    “哦?制钱作坊并非云氏最重要的家业吗?”
    “一时心血来潮,见不得那些背夫们受商贾压榨,就特意赔钱制作了一些新钱,算得了什么重要家业。
    说到底,云氏还是一个以农为主,以工为辅,耕读传家的一户人家。
    商贾乃是贱业,家里虽然有投身的商贾,却从来没把买进卖出当做主要营生。
    云氏爵位虽然不高,却荣耀无匹,云某不会让爵位蒙羞,也不准备让子孙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说这话的时候,云琅恨不得扇自己一个耳光,他在大汉国最想做的其实就是商人。
    这个时代的人实在太朴实了,物资太匮乏了,只要是他能想出来的东西,在这里全是高档货,跟这样的人做生意完全是一种享受。
    如果不是因为在大汉国,连叫花子都看不起商贾的话,他早就跟着卓姬一起当商人了。
    更不要说在大汉国当商贾,还要被抓去戌边,服劳役,明明是一桩很高尚的行业,却活的悲惨如狗。
    公孙弘对云琅的话深以为然。
    “太祖高皇帝时期,国穷民蹙,即便是想找出六匹同色的挽马为太祖高皇帝拉辇车都不可得的时候,那些商贾依旧囤聚居奇,贱收高卖,以致都邑之内物价腾贵,下户之家一年所得竟然不足商贾之家的一顿饭食……”
    云琅听着公孙弘口沫横飞的演讲,再一次对大汉的商贾掬一把同情之泪。
    明明不偷不抢的谋生,却像是犯下了滔天大罪,即便被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万只脚,让商贾们永世不得翻身。
    大秦覆灭,大汉见过,诺大的一个天下被兵灾蹂躏了不下十遍。
    物资匮乏已经到了动人心魄的地步,这个时候,整顿商贾必然是一种必须的手段。
    任何王朝在建国初期,都不会鼓励商贾的,因为这个时候商贾对王朝是有害的。
    他们会努力的发展民生,当百姓出产的货物多了之后,商人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他们才能真正回到互通有无这个最根本的道路上来。
    看着头发斑白的公孙弘痛心疾首的批判商贾,他似乎忘记了,商人这个阶层从未被消灭过。
    只不过他们从街面上回到了朝堂之上……
    只要是勋贵,只要是官员,他们哪一个不是商贾?
    只不过商贾这两个难听的字眼,被他家的仆役或者奴隶背了,他们只要好处,不要痛苦。
    一面数着大笔的进项,一边鄙薄着那些可怜的所谓的商人。
    这是一种新的认知,云琅觉得下回贾三再来家中缴纳钱粮,他一定要保证做到高高在上,不能再跟他蹲在一起喝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