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 > 穿越小说 > 将军未敢忘忧国 > 第一节 抗倭先锋 御敌主帅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平津后,又积极策划进攻上海,沿用它的故伎,挑起事端,借机撤退上海日侨,作发动战争的准备,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
    1936年2月20日,日本国会选举中,自由派的民政党在选举中刚取得多数,2月26日就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皇道派”军官率领1500余名官兵,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杀死了几名内阁官员。
    政变后,由广田弘毅任内阁首相,组成了军人主政的内阁;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大力推进军工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内阁调动频繁,而法西斯统治日益加紧。1937年11月日本设立帝国大本营,将战争指挥权集中在天皇直接权势下行动的陆海军将领手中;有自由主义或激进主义倾向的嫌疑人物均被捕,到1937年12月,逮捕了371人,日本完全实行军事法西斯主义。
    然而,蒋介石对日本侵华野心却视而不见,他从西安回到南京后,仍然不作抗日的准备。他先后派蒋作宾、许世英为驻日大使,对于日本侵略者所提的“中日经济提携”、中日共同防共等条件,表示可以接受;对于承认伪满洲国的问题,希望存而不论;对于华北问题,只求表面上保持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可以接受日本侵略者所提的“华北特殊华”的要求。
    实际上蒋介石是愿意放弃东北、华北以交换日本侵略者不向南方进攻,以保持其偏安一隅之局。但是日本侵略者并不谅解蒋的处境,一定要以承认伪满洲国为“调整中日邦交”的先决条件。蒋如承认这个条件,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都不会答应,南京政府必将迅速垮台,因此谈判陷于僵局。
    1937年春天,蒋介石派孔祥熙为庆贺英皇加冕特使,并叫他乘便到美国与罗斯福总统联系,随后又派张静江、胡适分往英、美两国活动,希望西方国家施加压力,使日本对中国的军事攻势适可而止。
    此时帝国主义已经分化为以英、美、法为一方和以德、意、日为另一方的两个敌对阵营,欧洲形势日益紧张,英、美两国无力兼顾远东,蒋介石依靠国际干涉以缓和日本进攻的打算也落空了。
    由于日本侵华野心更加暴露,蒋介石不得不于7月在庐山召开谈话会,会上讨论了和、战方针问题,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一派反对抗战,认为中国武器不如日本,若开战七日之内必亡国。孔祥熙主张“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张群则向蒋介石提出所谓“和必乱、战必败,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十四字真言 ”。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一篇关于准备抗战的谈话。他表示:“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同时又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24日,在上海进行军事演习的日本驻军称一名士兵失踪,名字叫宫崎贞雄,据说在四川路与狄斯威路口被我军抓走,向中方提出进入虹口机场检查并封闭该机场的要求,遭到中方拒绝。
    随后双方武力对峙三天三夜,经中方调查,失踪水兵名宫崎贞雄,因嫖妓逃离军营,走投无路在靖江县投水自杀,尸体被我方找到,于28日送至南京,由其亲书经过实情,经外交部送还日总领事馆验收后得以解决。
    张治中认为日军必然会借此对机场有所行动,原因很简单,上海宫崎贞雄失踪事件如同北平事件的一个翻版,都是日军集结,演习,士兵失踪!何况虹桥机场是军事重地,一旦日军拿下机场,后果严重,而且守卫机场只有保安团的一个连,因此张治中向老蒋请求应加强机场防御,而陆军总长何应钦不太支持,认为我军还未与日军正面作战就将部队投入上海必然会引起日军的警觉。
    但是老蒋当即批准,于是国军第2师补充旅向上海集结,旅长钟松少将亲自率领一个加强营为先头部队,换装保安团服装趁夜进驻机场,但是还是被日军发现,日海军驻华武官冲野亦男及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本季正分别会见上海保安总团团长吉章简和上海市市长俞鸿钧,要求查看,遭到中方拒绝。
    日军在上海和华北一样,长期驻扎军日军在上海积极制造各种冲突,反而坚定了国民党政府将其消灭的决心。
    早在7月底,蒋介石就计划封锁长江,并准备扣押武汉的日侨,结果此计划被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的秘书黄浚泄露给日本,日海军省得知情报后,于7月28日电令南京与武汉的日本武官,立即撤出日侨和陆战队,赶往上海。
    张治中判断日军已有所准备,于7月30日致电蒋介石说:与其坐待日军进攻,不如伺机先发制人,扫荡在沪日军,然后转入防御。
    对于如何把握这个“伺机”,张治中认为只要断定上海日军将发动攻势就是我军进攻的时机。蒋介石当即批准,但在京沪警备司令部公开成立时,驻在上海附近的中国军队仅有第87师、第88师及刚刚调至苏州的第2师补充旅,兵力并不占优势,因此需要一定时间准备。
    8月9日,日本内阁以华北胜利为政治筹码请求和谈,这也是中日战前最后一次谈判,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向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提出提出以《日华国交全面调整案要纲》和《日华停战条件》两份文件为基础的日方条件,只要中国承认可以了,日军就会停止冲突,遭到中方拒绝。
    8月10日,日本内阁认为所谓的谈判失败,再加上上海告急,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上海主要由日本海军负责,但是仅靠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太危险,所以要么撤出上海,要么增兵上海,此时日本海相米内光政和陆相杉三元,认为枪还没响就撤退不符合皇军面子,因此提出增兵,于是米内光政向陆相杉三提出希望陆军向上海派出地面部队以缓解压力,而陆相杉三元考虑到陆军和海军的关系只得答应,决定派出2个师团以稳定上海的冲突,主力仍在华北。
    早在头一年,张治中就提出一个作战方案,认为国军虽以华北为主战场,但是必须先将上海日军消灭,然后国军在上海转入防御,则南京安全后,其主力部队再北上对日作战,这样战局于我有利。
    现在,为不能扩大战线,日军根本不能同时在两个战场与国军作战,其有限的兵力只能集中于华北,一旦达到初期作战目的,尽快利用军事胜利转向外交斡旋,总务部长中岛铁臧和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都赞成这个主张,可是杉三元已经答应米内光政,怎么能又拒绝,于是强令参谋部制定动员两个师团增援上海的方案,石原只好服从,一边制定计划一边警告当局说:千万不能扩大战争,尤其是不能进攻南京,否则将导致全面战争!
    总的说来石原是对的,日军动用两个师团是有很大问题,卢沟桥事变时,日军最先也只向华北增援了第20师团!而为了稳固上海几条街道,就增援两个师团!这样必然会导致中日军队在上海全面交火,以国军的实力,对付你两个师团,并不困难,这样反而日军更被动,日军一旦再增兵,国军就会迫于形势将主战场设于长江,并在上海集结优势兵力与日军决战,到那时上海战局必然会导致全面战争,而此前内阁为避免于国军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就决定以不扩大为指导方针,这就等于日本在谋略上的失败,不仅如此,日军兵力有限,同时增援两个战场,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无论在华北战场还是淞沪战场,都不可能形成优势兵力。
    7月间,张司令官所能指挥的部队,一个第87师,一个第88师,分别部署在常熟、苏州、无锡、江阴一线。另江苏省保安总团、上海市总保安团等。原先配属的第36师,调到西北方面去了;原指定配合作战的空军、炮兵,调往华北方面去了,都还没有调回。偌大的淞沪战场,这点部队能起什么作用呢!
    最可忧虑的是,限于《淞沪停战协定》,整个上海市区不准进驻陆军,中国方面只有1个上海市保安总团。兵力委实是太薄弱了,如果一旦有了情况,日本海军陆战队即可领淞沪各要地,给中国军队的行动造成莫大困难。
    据此,张治中向最高当局建议:抽调陆军部队,化装成上海保安部队,进驻上海市区,增强中国方面的防御力量。蒋介石同意了,指派徐海地区的陆军独立第2旅南调上海附近,一个团换上保安团服装,迅速进驻上海虹桥、龙华两机场;一个团化装成宪兵,迅速开驻松江。
    事情决定的那天晚上,军政部长何应钦与张治中一起从最高当局那里出来,何拍拍张的肩膀说: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国家久已被暴日糟蹋得不成样子了,那似乎没有闹出来。唯有中国的军人稍微有一点振作的表示,马上就担心要闹出事来的啊!这叫什么逻辑呢!
    张治中听了何的话后,淡淡一笑说:这叫什么话,不闹就不出事吗?在说,你不闹,这日本人可是闹个不停。
    何应钦无话可答:你呀,总是这个样子,搞不懂。
    就任京沪警备司令官之后,张治中始终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即将爆发的淞沪大战,中国方面的战略,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也就是说,是等日本方面先放第一枪,还是由中国方面先放第一枪?张治中反复判断了淞沪地区的形势,认为这一次对日作战,一定要争先一着,立于主动地位。
    张治中的解释是,中国对付日本,可分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打我,我不还手,即沈阳“九一八”事变;第二个时期,他打我,我才还手,好上小海“ 一•二八事变;第三个时期,张治中判断他要打我,他就先打他,这叫先下手为强。这一次的淞沪之役,应该采取这种战略。
    为此,张治中曾多次向南京大本营提出建议,但始终没有得到南京方面的答复。
    7月30日,份电报再次送呈大本营,建议一旦发现敌方航空母舰或长江舰队来沪,或有陆军师团在沪登陆,或敌方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等情况,即可断定敌方发动无疑。则我方“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
    南京方面的复电终于到了: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中国方面先打第一枪是可以的,但什么时候可以打,这个权力在南京大本营手里,而不在张治中手里。中日历史上的一场生死大战,正在向上海逼近。8月1日,一篇《告京沪区全体将士书》,以京沪警备司令官张治中的名义发表了:……自甲午以来,日本逞其淫威,肆无忌惮,占我国土,杀我同胞,“九一八”之血迹未干,“一•二八”之凶残复现,长城之役甫停,察绥之变旋作。近复恣意挑衅,侵我华北,举国愤慨,奔走呼号,光荣神圣之抗战血幕,即将全面揭开,舍身报国之良机已至。雪40余年之国耻,此其时矣。本司令官誓抱为国捐躯之赤忱,与我多年来同生死,共患难之全体袍泽,枕戈待旦,同仇敌忾,以鲜血悍卫国土,出奇制胜,痛歼虾夷,以完成千秋盛业。
    文告写的情词激越,大义凛然,据说,该文告曾被一些学校印作语文补充教材,可见是不胫而走了。
    不久,日本人精心设计的一个火种终于点燃了。
    8月9日,日本军曹大山勇夫骑着摩托车下载闯虹桥机场大门。担任大门警卫任务是上海保安队,但他们是一批化了装的保安队,也就是何应钦担心“要闹出事来”的中国陆军独立第2旅。该旅是黄埔名将胡宗南从大西北带出来的中央军精锐,曾参加过在川西北松潘地区抵抗红军长征的残酷战斗。
    这是一支“剿共”积极、抗战也积极的部队,尤其是那些基层官宾兵,要求参加抗战的情绪十分高涨。这也难怪,谁愿意一味充当“剿共”的炮灰呢?被红军打死了,谁会可怜你?但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那是妇孺皆知的!因此,自从秘密进驻虹桥机场后,这些士兵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机会终于来了,大门警卫看到一个日本军人驾车急驶而来。这个家伙想要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军曹,按理说,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兵了,不可能是一个意外的事故。或许他们听到了中国军队已经抵达上海的消息,这个家伙是来探听虚实的吧!这里是中国领土,而且是戒备森严的机场,这家伙竟敢骑着车横冲直撞,真是罪大恶极!
    来不及多想,警卫把手中的步枪一端,是一个开枪的姿势,也是一个阻止前进的信号。
    但是,没有用,日本军曹视若无睹,车头一个急转,直闯机场大门。
    警卫见此情况,便扣动扳机打死了这个蛮横的家伙。
    这一来,真的闹出事来了。事实上,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保安队与陆军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保安队隶属地方警备系统,在地方官僚的掌握下,遇到这类政治敏感事件,早已学会了那一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涵养”功夫;尤其是一旦涉及中日关系问题,保安队在执行任务时,不能不受到严厉训示。就处理虹桥机场事伯而言,保安队当然也会阻止大山勇夫的前进,但在方法上,或许只是鸣枪驱逐,或许只是捆绑送官,总之,要叫他们一枪将一个日本军曹击毙,大概还没有这下胆量。
    但是,陆军部队在执行任务时,方法就简单多了,他们接受的完全是另一种教育,这就是严格执行命令,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发现有人不听劝阻,竟敢擅闯机场要地,当然要格杀勿论!
    但是,现有资料也能说明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不过,未等证实此事,长谷川清于当晚立即下令在其国内佐世保待命的第8战队、第1水雷战队、第1航空战队、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港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向上海开进,这说明日本早有准备!
    11日下午四时,日总领事冈本访俞市长,态度强蛮,声称对于虹桥击毙二日兵事,日本全国极为震动,东京政府虽同意用外交途径解决,但是同时却又认为有向中国“质问”对本案态度的必要。并附带提出两项要求:“(一)将保安队撤退,(二)将保安队已筑之防御工事完全撤除。”
    俞鸿钧答复:“既然是中国的土地,就无所谓撤退”。对防御工事和“保安队所有措施,无非为防范起见,总之,我方维持和平之心志,日方应能谅解……如日方亦能遵守范围,冲突自然避免”。
    固然,如果没有“大山勇夫事件”,淞沪大战迟早也会爆发。但是,那样一来,大约就不叫“八一三”战役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淞沪大战能在8月13日发生,的确是陆军代替保安队执行任务的结果。
    “大山勇夫事件”之后,上海地区的形势骤然告急,日海军第三舰队紧急运关陆战队增援上海,并提出要中国方面撤退一切防御部队。当时,从闸北到虹口的各街道,中国方面布满拒马,铁丝网等障碍物,并筑有简易工事,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对于日方的要求,中国方面当然无法接受。蒋介石判断淞沪大战终是不免,且形势确是到了推车撞壁的境地,中国方面无可退让了。
    8月10日,已完成战前准备的上海日军,态度更加强硬起来,在当日与中方对大山勇夫事件进行调查后,海军武官本田辅少将认为责任全在中方,声称决不让死者作无意义的牺牲。11日,冈本会见俞鸿钧时提出:穿着日本海军制服的军人被中国军队所杀,这是对皇军的极大侮辱,对此已引起全日本的激愤。随之,冈本提出在本案进行正式交涉以前,为避免发生同样之事件,提出撤出保安队和拆除防御工事两条无理要求,再度遭到中方拒绝,
    正在苏州的张治中将军得知消息后说:去你妈的!那有冲进别人家的撒野,然后要这家人认错的强盗逻辑!
    8月11日,张治中接到了南京大本营下达的命令,将全军推进到上海附近。
    张治中终于等来了这个难得的抗日机会,作为中国第一支奔赴淞沪战场的先锋部队,带着民族和国家的重托,他立即指挥全军出动,从苏州、无锡一带,连夜兼程向上海挺进。
    事实上,部队早已进入战备状态,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事前已被控制起来,故行动相当迅速。次日清晨,各部队便占领了上海各预定阵地。据说,上海的居民一觉醒来,看见遍地都是中国军队,既感新奇,亦感惊喜。
    12日,张治中下令,将京沪警备司令部从苏州留园推进到上海真如,并按先发制人的预案,迅速展开,完成向日军根据地虹口、杨树浦发动攻击的准备,预定于13日拂晓发起攻击,以扫荡态势,一举将敌军主力击溃,拿下整个上海。
    但在12日这一天,张治中接到了南京方面不得进攻的电话命令。张治中急了,当即飞电报告:我军业已展开完成,攻击准备也已完毕。
    但回电还冷冰冰的4个字:不得进攻。
    事态变得复杂了,进攻的良机稍纵即逝,为什么会突然变故呢?原来,问题出在上海外交使团身上,他们为避免战争在淞沪打响,建议南京政府改上海为不设防城市。蒋介石顾虑到中国军队集中不易,以及维持上海的资源与海口起见,当然也不愿在上海发生战争,临时接到上海外交使团的建议文件,大概还想做进一步的研究,故命令张治中暂停进攻。
    这当然是南京方面的内幕,战场指挥官张治中并不清楚,一般的军人,更是无从了解。于是,整个的前线将领,接到暂停进攻的命令,不免都感到茫然。据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刘劲持回忆,这一天,他到真如向张治中报告有关情况,曾激愤地向张治中建议:今天是八一二,过去‘一•二八’沪战,我们挨了打,吃了亏,今天要狠狠地回敬它一下。扫荡计划规定夜间袭击,今晚就可全力进攻,旗开得胜,首建奇功。
    张治中解释说:委员长指示,等敌人先动手打我们,我们才能回击,否则国际舆论对我不利。刘说:那得容易,部队进攻部署好后,到晚上派便衣去打几枪,一面进攻,一面向上报告敌已进攻就成。
    张治中断然回答:不能这样欺骗领袖。
    刘劲持的建议,未尝不可以考虑。但是,如果以此来责备张治中,当然有欠公正。张是一名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况且,南京方面命令“不得进攻 “,自有南京方面的理由。南京是全局,上海只是局部,局部只有服从全局。局部不懂得服从全局的军人,肯定不是一名好军人。这是张治中的认识,也是一个优秀军人的素质。不过,当时如果判断了他不先敌,敌必先打他;且一旦敌先打他,必陷于被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战场指挥官,应有更为灵活的策略;再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只是,张治中的做人原则,是守正不偏,表里如一,这是他的前后一贯的作风,也是他的一以贯之的信念。虽然,对于领袖的命令,张不是唯唯诺诺,更不是一味盲从。在这道“不得进攻”的命令之后,张不是也有一个飞电呈告么?但是,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张不会对蒋另搞一套。不能这样欺骗领袖,从张的个性来说,这正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回答。
    在蒋的这道不得进攻的命令之下,张治中的主动进攻的预案被取消了;先下手为强的机会失去了。12日的夜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13日的拂晓,一样平静地过去了。
    在中国现代史上,8月13日的意义,有着确定无疑的记载,淞沪战役在这一天的下午爆发。虽然,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不过,一般来说,那只是一个序幕。正剧的演出,无疑地始于“八一三”淞沪大战。
    但是,张治中认为:淞沪大战不是发生在8月13日,而是发生在8月14日。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说:自南京发出不得进攻的命令后,我们的进攻因此到14日午后3时才开始。大家都说这一次淞沪抗战为‘八一三’战役,实际上8月 13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步哨上有些接触,正式的开战是8月14日。这样耽搁了两天,却给了敌人一个从容部署的机会。
    8月13日以前,张治中始终是淞沪战场中国方面的最高指挥官,他的说法,当然是一个极有分量的观点。
    张治中认为:13日的小接触,远够不上是一场大战,或一个战役的开端。但是,多大的接触,才可以说是一个战役的开端,这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而且,重大的历史事件,自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许“八一三”淞沪大战也属于这类情况。不过,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8月13日下午3时,中国方面打响了淞沪战役的第一枪。
    日期上的“8”,固然是一种巧合;但地名上的“8”,我们不能不说它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两次淞沪战役,都在“八字桥”这个地方打响了第一枪,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地方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的。从宝山路到日海军司令部所在的虹口公园之间,有一条很大的街巷水沟,八字桥就架设在这条街巷水沟上。若是日军得之,即可楔入中国军队阵地,阻断中国军队的南北联系,使中方有骨梗在喉之感;若中国军队得之,则可以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从而构成阵地体系之核心。是以八字桥成为中日双方必争的要点。
    第88师孙元良所部到达集结地真如一带后,即按预定计划,派出前锋彭巩英旅继续向闸北地区推进,以期控制北火车站、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之线。
    到达上海北火车站后,彭巩英部吴求剑团长即率领易谨营向八字桥搜索前进。
    13日下午3时稍过,当前锋抵达桥西时,日军前哨同时到达,双方针锋相对,冲突发生,由易谨营射出了淞沪战役的第一枪,是为中国现代史上“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开端。
    淞沪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南京大本营迅速调整部署,将淞沪战场的战斗序列,区分为左右两翼:苏州河以北地区为左翼军,由张治中率第9集团军负责防守;黄埔江以东地区为右翼军,由张发奎率第8集团军负责防守。“八一三”前夕,张发奎率部赶赴欢天喜地东效布防,这是赴淞沪战场增援的第一批中国部队。
    为确保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决心,集中最大兵力于淞沪方面,与日军进行一次大决战,于是,全国各地的大批精锐部队,奉命迅速增援淞沪战场。京沪线、沪杭线上的军车,正在日夜不停地奔驰,将整师整旅的部队,送到淞沪前线。
    淞沪地区的和平无望了,南京政府据此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4 日,国民政府宣布京沪杭鄞戒严,长江镇江以下江面封闭;并出动空军对黄浦江日舰实施轰炸。14日下午3时,蒋介石向张治中、张发奎下达扫荡沪敌的总攻击命令。
    张治中即率所属第87师、第88师等部队,于下午4时,从苏州河以北的虹口、杨树浦一带,对日军发起全面进攻,逐街逐屋地攻击前进。这就是张治中所说的淞沪战役的开端。
    张治中,这个热血男人,虽然在国共历史上是个有名的和平将军。但真正到了外辱侵华,同胞受凌的时候,方见其铁血义愤的豪情。
    此刻,虽然大战即将来临,张治中却没有丝毫的怯弱,有的只是能够执掌淞沪大战的帅印,在民族和国家危亡之时,自己能亲赴沙场,以军人的豪情、将军的道义,将平生所学、平生所爱、平生所恨,无私无畏的献给伟大卫国战争的一腔悲壮。